跳至主要内容

这绝对是非常大卫·芬奇的电影。


Lisbeth这个角色,是近年来我所看过内心最复杂的一个。没看过书,从电影的细节中,隐约知道她十二岁那年因为企图杀死自己的父亲而被迫离家受监管。从此她便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她一副庞克造型,耳环鼻环唇环乳环肚脐环样样齐全,她冷漠,无情,叛逆,危险,愤怒,滥交,男女通吃,靠政府救济金和从事非法勾当过日子。她是社会的边缘人,遭人欺负凌辱,被人强奸被人排挤。如果她是一个普通人,或者她并不那么聪明,也许,她的一生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虚度了。她是推理小说中造型最古怪个性最偏激的侦探。

智慧是伊甸园中的禁果,也是一把无情的利刃,将人活生生的剖开,赤裸裸血淋淋地将现实展现在眼前。智慧从来不是快乐的根源,聪明的人也从来不乐天知命,更别说生长在一个如同女主角那样的背景和环境。当一个人没有逃离现状的能力和智慧,他便会认命,甘之殆尽,觉得活着便是一种幸福。Lisbeth不是。她比谁都看得透彻,比谁都了解低下社会的弊病。她拥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拥有非比寻常的逻辑思考能力,她是受害者,任何角度来看都是,可是她拒绝当一个受害者。她的生命是一个悲剧,可是她拒绝当一个悲剧。吊诡的是,在她拒绝悲剧的同时,也注定了她的命运是一个悲剧。

这就是Lisbeth。

一个坚强但脆弱的奇女子。

你会为她心疼。看着她裹着身子在凛冽的寒风中快步行走,仿佛一阵强风便会将她赢弱的身体彻底吹倒粉碎;看她在一夜激情之后为他准备一份早餐,却没有扭扭捏捏的等待他的嘉许或赞赏;看她在黑暗中注视着他与他的情人拥抱在一起,她潇洒地将买给他的圣诞礼物丢弃在垃圾桶,然后像幽灵一般决然乘坐摩托消失在黑暗之中。她便是那么坚毅,坚强得让你不忍心,让你会心甘情愿的付出生命想要为她做一些什么,来消除心中逐渐堆积的愤怒和郁闷。

其中有一幕,不得不赞赏编辑的功力。一句,“May I kill him?”,不仅将男女主角的关系,女主角的内心情感含蓄的说出来,也将剧情衔接非常巧妙,但是最重要的,那句话,是整部两个小时半的电影最感动的一句话。

看Lisbeth的角色,我不禁想起Natalie Portman,如果由她来饰演这个角色,又会有怎样的冲击?无论如何,Rooney Mara确实将Lisbeth Salander演活了,尤其那双空洞没有情感的眼神,有着无语问苍天的悲伤,如果她入围奥斯卡我也不会觉得意外。David Fincher可以说是当前依然活跃的商业导演中最好的,能够媲美他的恐怕只有Christopher Nolan了。快速凌厉的剪辑,冷漠阴暗的色调,磅礴惊悚的氛围,都是大卫·芬奇的拿手好戏,仿佛回到了《七宗罪》时期。

这绝对是非常大卫·芬奇的电影。只有他,才能将驾驭如此复杂的边缘角色。

评论

匿名说…
非常赞同你所说的,小说绝对值得一看。
PS:你的照片弄错了,那是瑞典版的,David导的是美国版的:)
啊,这我倒是没有留意,谢谢指正,哈哈。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对不起,我没那么高格调。

《唐朝》 李白酒罢笙歌谣 杜甫梦醒诗情操 感叹天地浩淼 盛世风骚 落幕萧萧 李世民鞍上夺标 武则天垂幕政朝 江山如此多娇 难得逍遥 还看今朝 礼义廉耻仁爱忠孝 品德的指标 唐朝 是中国人的骄傲 朝来夕往的浪潮 抹不去心的微笑 唐朝 是我们心的圈套 囚禁民族的天牢 海角天涯无法逃 用美酒和葡萄 默默哀悼 死去的诗歌和人道 想不到我即兴写的一首歌词,竟然引起了大家的不满,这首歌,虽然起名《唐朝》,说得却是中国人(华人)的思想和心态。本来是自娱的一首词,可能我用了一些奇怪的字眼,是人不是人,是鬼不是鬼(人海中的蚂蚁)引经据典,大肆批评我的无知,错用了唐朝的意义;manchys小姐也踏上一脚,先说已经过时,然后指责我胡乱塑造历史,还好大家还算客气,选用的句子都比较软性,让我有机会做出解释。 唐朝的历史,人海中的蚂蚁已经转载不少资料,这里不赘,而且也和我想表达的东西无关。小的不才,习过几年诗,依然写不出一首好诗,却拜过程所赐,阅过不下诗千首,其中的最爱,当然是韵律优美的唐诗。要真正理解唐诗,必须了解诗人们的背景,当时社会的制度,诗人的经历等等。有许多现在看来平平无奇的是好诗,倘若知悉诗人创作诗的原因以及它的背景意义,顿时变成富有深沉的艺术感染力,李白的《静夜思》乃其中一例。唐诗的浪漫色彩比较浓厚,但诗风因人而异,李白豪迈,杜甫悲情,白居易儒雅,李商隐缠绵,王维朴实,孟浩然坦荡,各具特色,百花齐放。我对唐朝的知识,是从读唐诗慢慢累积而成,所以写这首歌词时,没有翻阅书本,直接从脑海捕捉对唐朝的记忆,书写成章。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很简单,我不是在写唐朝的繁华陨落。那些,我没有资格写。 选用四位唐朝人物的名字,李白、杜甫、李世民和武则天,并没有特别意思,那是我仅有的知识中觉得有代表性的其中几位(不然就不切题了),李白杜甫代表民;李世民武则天代表官。我也从百度百科转载一些资料: 『 李白 李白 (701年~762年),汉族,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身长七尺有余(约1.83米)。生于安西都护府碎叶城,幼年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一说生于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

原来你并不冷漠无情,而我却信以为真。

渐渐的,当我开始明白什么是对错时,我变得更加迷惘。 是我不应该,不应该扎破那彼此之间的神秘感,揭露那些伤痕累累的过去。不为什么,只是豁然明白刻意乐观坚强的背后,你其实隐藏了最紧绷脆弱的线条;在伪装潇洒豁达的面具之下,掩饰着即将崩溃的情感堤防。那一些澎湃汹涌的情绪,既是不可逾越的禁忌,也是一触即发的瞬间决堤。 原来你并不冷漠无情,而我却信以为真。

一厢情愿的浪漫。

政治宗教和种族课题,永远只是一厢情愿的浪漫。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世界,以自己认为最正确的角度看别人的错误,看不见被自己抛诸脑后的理性思想。 我也一样。 我一直认为马来西亚的问题不在于种族,而是源自于宗教。无论你的祖籍是谁,也不管你的户籍在哪里说什么语言名字是舍,只要身份证上注明是回教徒,你就可以享有任何一种国家供给的种种特别权益。  温和派回教徒本质上是顺服善良的。相信世界美好,相信和睦共处,相信公正信义,相信阿拉是和平的象征。有别于激进派回教徒以恐怖手段来恐吓征服世界,温和派回教徒更乐于安居乐业,用一种近乎避世的生活方式活着。马来西亚的回教徒大多属于温和派,极端分子很少,也是世界少有回教国几乎没有极端回教分子的的国家。 宗教在任何地方都是棘手且敏感的问题,尤其回教。可兰经说回教徒是世上最优越的的群众,没有得到启示的非回教徒(Kafir)是污秽次等的人。和世上许多宗教一样,回教徒一心一意为了拯救世俗,甚至牺牲自己的性命亦无不可。神圣的使命,加上从小便灌输在脑海里的优越感,穆斯林成为了世界最善良最坚韧也最敏感的一群人。这些宗教意识,根深蒂固地埋在每一位穆斯林的心坎深处,包括所有马来人。  与中国华人不同,华人的优越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伪装,五千年文化反反复复被侵略被欺压被封锁的思想,造成了无法衡量的自卑感,为了削弱这种负面的情绪,华人骨子里的韧性,不甘被命运践踏的本质,成为了生存的唯一武器,一旦得势,一旦强大,优越感就无限量膨胀,成为了维护自卑的保护膜。 其实我应该说宗教本身不是问题,而是对宗教的诠释。同样一本可兰经,不同派别的人可以有南辕北辙的理解方式。  真的,我相信纳吉自认为是虔诚的回教徒,就像那些将炸弹挂在身上自杀袭击的虔诚回教徒一样,他们相信他们所理解的可兰经是对的。他们看不见大众的思想,看不见自己扭曲的心灵,他们认为他们是阿拉钦点的使徒,执行最神圣的任务。每个人对好坏对错都有自己的见解,当自己的‘对’得到上天的首肯,加上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优越感作祟,世上没有任何一种力量可以改变这种想法。战争,往往是因为正面的思想,因为‘对’,因为比自己生命更大的使命,才掀起的。纳吉也许认为,根据他所理解的可兰经,从非穆斯林手中夺取财富,分给投靠在身边的穆斯林是上天给予他首相职位最重要最神圣的使命。他不可能认为自己有错,他欺骗的只是非穆斯林,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