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星洲日报访问

今天,星洲日报有我的访问,我找不到报纸,只好将原文转载到这里,刊登的文章可能有些不同,但这是我的原意。

1.什麼時候開始接觸科幻小說?

我看的第一本小说,是卫斯理写的《人形飞弹》,当时读着小学六年级,无法区分什么是科幻小说, 只是觉得很紧张刺激,就陆陆续续找了他的其他小说来翻阅。其实我并不只是钟爱科幻小说,纯粹是爱看书,什么类型的书籍都看,玄幻、推理、言情、武侠、神怪、文学、评论,只要觉得有趣,就会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看个不亦乐乎。

2.一開始為什麼想寫科幻小說而不是其他類型的小說?

选择写科幻,原因很简单,因为相对其他类型的小说,比较容易下笔。玄幻始终不是我那杯茶;推理需要严谨慎密的构思,我写不来;言情我经验不多无从下手;神怪太虚幻飘渺不合我胃口;我没有渊博的历史常识去写武侠;文学则完全在我能力范围之外,除了可以任意发挥想象又可以自圆其说的科幻小说,实在没有太多选择。有一点我必须承认,倪匡是我写科幻小说的启蒙,为了摆脱他的影响,在书写这本小说之前,刻意不看有关他的任何书籍,可是字里行间依然有他的影子,不熟悉的人或者不会发现,倪匡的忠实粉丝可不那么认为。

这本小说的架构比较庞大,与一般卫斯理故事不同,而且切入点也不一样,那和我的写作野心无关,我不是想创造一些什么神话,当初的想法,只是要写一个娱人自娱的故事,写一篇让人觉得很不可思议的科学幻想小说。严格来说,我并没有十分特出的想象力,但我知道自己善于自圆其说,喜欢将一个难题摆在面前,然后想尽办法得到一个合理的结论,这是我写小说的窍门,用一个难题将自己逼入墙角,然后搜寻资料以逻辑思维解释种种的奇异现象,这种创作手法,大概只适用在科幻类型的文字当中,所以科幻小说就顺理成章成为我的第一部小说。

3.談談《慧軍創世紀》的出版過程,作為一個新人,你是經由什麼管道和出版社聯繫上?

构思《慧军创世纪》时,是一部长篇故事,分成三个部分。当我完成了第一个部分,将稿件交给身边的朋友看后,他们都说我应该找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因为我的手抄稿字迹实在过于撩乱,那时我不会用电脑输入中文,为了不让自己的心血付诸流水,只好乖乖问一个在报社工作的朋友关于出版社的出版条件和地址。他告诉我大将出版社的地址,我二话不说,将稿件复印一份就快递过去,得到的答复是我必须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他们才会考虑出版。

我只有继续我的写作,将原本三段故事浓缩成一部小说。逐字书写的难处在于很难随心所欲修改内容,由于将出版成书,不敢掉以轻心,逐将冗长的剧情长话短说,可以减少前后内容无法衔接的错误。毕竟,写作并非我的首要职业,对于像我这样的新手来说,写科幻小说需要耗费太多的精神心力,过于庞大的故事架构,我始终无法好好驾驭。

4.請簡單介紹《慧軍創世紀》的故事內容。

《慧军创世纪》最简单的内容简介是在写四个被世俗所淹没的民族和他们之间所发生的斗争。那些民族是虚构的,事情也发生在一个虚构的地点,剧情并不复杂。其实我觉得这本科幻小说的重点介绍,应该放在“科幻”的部分,而不是“小说”。

这部小说有三个我本身觉得很大胆有趣的科幻设想。

第一个是生命之源和文明之始的假设。这个假设不算新颖,我运用了蒐集的资料,加上一些公认的理论,将发源地挪到婆罗洲。从开始的一个假设,当我收集的资料越来越多,到后来发现婆罗洲是文明发源地的论点并非不可能成立,那一段过程,是建立我继续“科幻”的信心的重要时期。

第二个假设是文明发展的偶然和必然。我们都认为文明发展方向到最后都以科技作为终结,可是在这本书中我提出了另一个可能性,另一类文明的可能性。这是我构思这个故事最主要的核心,如果真有另类文明,那么他们的文明演化,将会以什么作为终结?单是这个简单的构想,已经可以衍生出许许多多不一样的突发奇想,在小说中,我举出很多例子,比如说文字的发展、生理的发展、心灵的发展等等等等,皆可作深入探讨,倘若大家看了有更精辟的见解,可以告诉我。

第三个设想是自我、灵魂和基因的关系。这个设想比较玄,前提是必须接受之前的两个假设,同意另类文明的存在方能解释清楚。自古以来,人类都有强烈的渴望,渴望与天同寿、长生不死,人类的生命是有限的,若将生命分成两个部分,在自我意识生命累积知识的同时,肉体生命也在逐渐老化,然后死去,而中断了个体智慧的运行。基因其实是智慧的容器,我用了一个很抽象的假设,提供一个如何长生不死的可能性。

5.你的小說都是逐字手抄稿,小說大概寫了多久呢?做功課、資料蒐集又花掉你多少時間?

这本小说的面世很偶然。小说中的序章,乃是我十九岁时写的一个初稿,忘了当初的想法,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发现那份稿件,重燃了我书写的欲望,所以我重新构思整个故事,于是才会有《慧军创世纪》的概念,当时我已经二十七岁,相隔整整八年。之后我又断断续续写了两年,二十九岁才完成小说。

为了增添小说的真实性,我选用了真实的背景作为小说的世界观,然后以真实的科学根据作为科幻的主轴。的确,写小说的时间不比搜查资料的时间来的长,找到相关资料,必须阅读、分类、筛选,之后还要想办法融入故事中,捍卫自己的论点。资料蒐集花了我大概三分之二的时间吧。

6.《慧軍創世紀》想傳達什麼訊息?為何將背景設定在婆羅洲?

在英国修读大学的时候,发现许多外国人不晓得马来西亚的正确位置,但很多人都知道婆罗洲。我是砂拉越古晋人,对婆罗洲情有独钟是一定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著名作家都是以他们家乡作为书写背景,源自于潜意识中的爱国情操,作为一个马来西亚人,将故事背景设在我土生土长的地方,至少有一些小小的贡献,倘若一天小说有机会销售到国外去,也可以帮助外国人更认识这片土地。

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是一个高格调的人,《慧军创世纪》并没有想传达怎样一个讯息,老实说,这本小说只是为一个女子而写,没有她,就没有这本小说,写小说的出发点就是那么单纯而肤浅,只是后来在书写过程中,野心越来越大,把自己对许多事的看法加入小说中,才变得有点沉重。如果真的有什么讯息,那个讯息就是想说其实马来西亚人也可以以马来西亚作为背景写出一些属于马来西亚的科幻小说。

7.你自己如何評價《慧軍創世紀》?

用一句成语来形容:五味杂陈。

年轻的时候,写作技巧非常生涩,只是懂得要将自己的想法全部放入作品中,所以才会有些凌乱。里头有我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的观点、对艺术和宗教的解剖、也有几段不浪漫的浪漫爱情故事和一些自以为是惊天动地的科学幻想。

8.未來有沒有計劃全職寫小說?你是否覺得這是一個文化貧乏的環境?在其中從事創作,會辛苦嗎?

十年才写一本小说,如果全职写小说,我相信我的肚皮可不会赞成。:)

马来西亚是一个文化资源相当丰富的地方,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文化贫乏的环境,反而是普遍上呈现方式和艺术鉴赏能力的贫乏。我现在是一名摄影师,从相机的观景窗,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看到感动和悸动,但是在呈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妥协在一般的眼光之下。同样的,文学也是,和朋友聊起文学,他说了一句我无法反驳的话:马华文学其实就只建立在政治评论之上。科幻小说是通俗文学,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又是一个自以为是想学外国人写不汤不水的科幻故事的梦想家”,鼓励的人少,泼冷水的人多,但总要有人踏出第一步。马来西亚人才济济,少一点异样眼光,就多一点成就。

创作是个人而孤独的,在什么环境之下都一样。

PS:谁有星期六10月31日的报章,可以留一份给我吗?谢谢。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无法预知未来。

看见你五官标准四肢健全,就是父亲最大的欣慰。  从来没有想过生命的形成是如此美妙,那种喜悦是尖锐的,敏感的,内敛的,野马脱缰一般从身体每一个细胞奔腾倾泻,却始终无法以自身的面部表情显露出来。给一个蹩脚的缘由,可以说自己内向,可是真正的原因,或许只是我无法用有限的脸部表情来表达自己对新生命的惊叹和赞美。  或许只是自己不善言辞。  我无法预知未来。  将来你会以怎么样的一个形式和心情来看待这一系列的文字呢?无论你想要平平庸庸过着平淡的生活,还努力不懈地追求一些某种属于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我都希望这些写给未来的文字会带给你一点点启发。  孩子。未来是无法预知的,电影“Interstellar”提到只有爱和地心引力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果真如此,所有情感包括憎恨思念忧愁自卑焦虑也可以穿越时空回到从前吧。地心引力本身是特别的,我们人类所知的物理知识里只有地心引力不受时空的操控,以超越光速的状况存在,每一个质量的密度,都有扭曲时空的能力,当物质密度庞大到一个程度,我们在三维时空内所感受到时空扭曲后的副产品就是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我理性的一面让我不能相信感情能够扭曲时空,就像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无论我在精神层面上对艺术或宗教有着异常的领悟和认知,却不能苟同那些似是而非的科学理论。  我无法预知未来,现在用一个手掌心便可以举起的你,往后会如何看待自己的周遭?我决定不去干涉你的信仰你的性向你的自由你的未来,那些都是人生很重要很重要的决定,世界充满了太多太多悖论和偏见,当对错黑白越来越模糊,当科技越来越发达,当得到新知识的管道越来越容易,当左翼分子和右派分子的分歧越来越激烈,当感性越来越自私理性越来越自我,唯一能够让自己尽量维持清醒的方法只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这一代比较简单,想要在出类拔萃,就不能趋炎附势,学会自己判断真假得出结论。身为父亲的我,就是因为无法坚持岗位,只能平平庸庸的过了半辈子。无所谓好或不好,快不快乐,而是取决于自己人生的目标和定位。下一代,你们这一代,世界会怎么改变,让我用几十年的生命历练大胆揣测,大概也相差不远。你们会面对更艰巨的挑战,社会会更竞争,真要脱颖而出,就得拥有自己的特点,不是说标新立异,而是让自己更个人化,用自由的思想塑造独特的个性和品位。  为了生活,无...

继续烦恼。。。

要换一台电脑?还是。。。 这个? 这个? 这个? 不然就这个? 或者这个也不错,:P 鱼与熊掌,所以,继续烦恼。。。

Here In My Home

相信最近大家都可以从不同管道听见这首歌。我听了这首歌,觉得很感动,也很有感触。 是因为动荡的政治局势吗?还是因为心里一直觉得这一片我们都深爱的土地没有真正承认华人成为“马来西亚人”的感触?又或者是西马人的心态还在下意识地将东马排除在外(到现在还是有西马人这样对我说:我们马来西亚人很少到沙巴砂拉越去,所以不知道沙巴砂拉越和马来西亚有什么不一样)? 当我们唱着这首歌时,意味着我们没有肤色之分,没有信仰之别,也没有区域的不一样。 我们,同样是马来西亚人。同样的深爱着我们的国家。 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到 这里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