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明白,为什么当初梁朝伟会拒演《赤壁》这部电影。
或许我看电影很挑剔,其实我只是注重人物多过剧情罢了。《赤壁》是一部大制作,千军万马,沙尘滚滚,场面浩大过近来任何一部亚洲战争电影,从道具、服饰、场景、演员等来看,导演的确用心良苦,费了蛮多心思和考量。但是,一个薄弱的剧本,却徒然浪费了所有财力物力人力的资源。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加插了许多他的主观,《赤壁》这部电影参考了他的意见,所以故事和人物个性基本上和书中描写相去不远,只有篡改了少许情节,大部分我还可以接受。三国时代,最初我仰慕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喜欢赵云的智勇双全,之后欣赏曹操的枭雄野心,然后司马懿的韬光养晦,而最近,却是东吴的孙策。若不是孙策英年早逝,三国鼎立的状况很有可能不会出现。这是题外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孙策的事迹。
看过《赤壁》的朋友,请闭上眼睛,想想看里头有那一位人物,是让你印象深刻的?没有。
所有的主角,都可以驰聘沙场,以一档百,每一个镜头,都是在刻意营造英雄感,深怕观众不知道或者没有发现到那个人物的存在。败笔,只有两个字 – 刻意。导演“刻意”地安排一场偷牛的剧情,来表现出周瑜的领导魅力;“刻意”上演猎虎的情节,来展示孙权的决心;“刻意”让某个主要人物受伤,来表现他的勇猛;“刻意”让瑜亮二人斗琴,来显示他们的惺惺相惜;“刻意”塞进了无相关的女主角,来衬托男主角的英雄气概;“刻意”摆出莫名其妙的怪阵,来营造史无前例的战争场面。
我看不到任何人的内心戏,也看不到戏剧的张力。
你要看张飞的鲁莽,导演就让他乱哄乱叫;你要关羽的威猛,导演就让他在千军万马之中来去自如;你要曹操的阴险毒辣,你会看到他殺一敬百;你要诸葛亮的智慧,会看见他毫无说服力的演说,无论你要看什么,导演(或者编剧)就让你看什么。你不会发现到,原来张丰毅的演技比林志玲好,真的。
演员的演技都被埋没了,剩下没有灵魂没有内涵没有个性的角色。当一个人很“刻意”地表现自己多么聪明,说自己多么有本领时,大家对他的印象就很表面。这是我的感觉。
吴宇森不懂兵法,所以有几幕战争场面几乎让我笑出来。
三国时代发生在约两千年前,汉室败坏,群雄割据称王,先有黄巾贼之乱,袁绍董卓吕布乘乱崛起,曹操以平定逆贼为名讨伐叛党,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风头一时无两。厚黑学始祖刘备东藏西匿,寻觅安身之处,故事就发生在他逃出新野,寻求东吴协助之际。我没有认真考查历史,根据我个人所知,两千年前的治金术大概只到青铜。叫我纳闷的是,刘备带领了数十万平民百姓,竟然能够在士兵的盾牌背后装上铜镜(居然一直很“刻意”的不断强调),用来反射进攻马匹的眼睛。百姓们连吃都不饱,还可以那么奢侈地将盾牌镶上矜贵的金属,老百姓恐怕跟错了主人呢。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孙子有曰:十则围之,意思是若我军军力十倍于敌方,就可以采用围巢的方法攻陷对方。八卦阵是诸葛亮失传的阵法之一,实际的阵型我也不懂,但是像他们那种围敌法,肯定要比对方多过二十倍的兵力方能办到,更何况曹操的兵马全是骑兵?有云:步兵克弓兵,弓兵克骑兵,骑兵克步兵,此为最基本的兵法。既然我方军弱且少,那个八卦阵是怎么摆出来的?更离谱的,师出无名的几位猛将,何必再多此一举杀入敌军,而且个个单枪匹马,是嫌命长吗?还是如果不出列,就显示不出他们的英雄气魄?
我相信吴宇森为了梁朝伟修改过剧本。梁朝伟会答应接这部戏,而且坚持选择饰演周瑜,一来是为了义气,二来,极有可能是周瑜在历史评价的争议性。罗贯中将周瑜写成喜欢妒忌的小人,完全是小说戏剧性的考量,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一点,编剧做得很好,平反了周瑜多年被人误解的冤枉。但是,梁朝伟万万想不到,编剧干脆将他塑造为百分百的正面人物,而少了深沉阴暗的一面。演戏演得出神入化的梁先生,今天和刘小姐喜结连理之际,对导演和编剧当时的“好意”相信只有欲哭无泪了。
吴导毕竟在好莱坞打转了好多年,依然有过人之处,有一幕我觉得拍得不只漂亮,更具国际水准。用白鸽(吴宇森的招牌)视觉角度,从一方的城墙一直飞到敌方的营地,让人看到了曹军叹为观止的军舰和军事实力,在东方甚至世界电影界可算一个经典镜头。很可惜,他又再度浪费了这一幕的决定性作用。两军交战,这一只白鸽看到的只有双方的军力差别吗?士兵的士气、练兵的差异、地形的不同,都是很好的戏剧张力,可以借用白鸽之眼道尽一切。
我不知道。也许,是吴导的功力太深,我看不懂吧。
希望后半部除了娱乐性,会有惊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