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是别人眼中的奇人或怪人,包括你和我。我遇见的奇人可能比你们少,只是我发现的奇人却会比普通人多,多观察,然后思考,就会发现生命中的美。
有一位专业摄影师常常说:摄影艺术,是为了发现美丽,留住那一瞬间。我不敢苟同,或许,我不是摄影师的关系。所谓的美丽,是因为一张照片的曝光、白平衡、 色调、构图、后制达到了众人“美”的定义?还是很单纯的将自己心情的“美”停在照片画面的瞬间?我不认同的,是他将他所谓的摄影,称为一种艺术。我认为,他的摄影只是工作。
摄影界很流行一句话:重要的不是你的器材,而是器材后面的脑袋。个人觉得,如果要称摄影为艺术,那么就不只是器材后面的脑袋,更重要的是影响脑袋思考的“心”。
舞神去吉隆坡之前,会常常与我和05聊到艺术的真谛。我们三个臭皮匠,不敢妄自菲薄自称已经踏入艺术的门槛,事实上我们对艺术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分歧,至今还不知道谁对谁错。这只是我个人想法。我认为摄影艺术,是在捕捉摄影者想要表达的“心情”,而不是被摄影的人物或物体所要传达的感觉。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要掌握熟练的摄影技巧,才能随心所欲的呈现出摄影师赤裸裸的内心世界。我曾经认为艺术是心灵的感受,无法具体化、系统化的传达,《艺术创造论》这本书却改变了我一些想法。不管再怎么晦涩艰难的艺术观,如果无法解释,就等于是在说伟大空话(《奸的好人系列中》称此说话方式为浪漫废话)。所以我尝试用我的理解方式来诠释我的论点。
我和舞神的分歧是在lomo摄影方面。舞神认为,lomo是一种摄影艺术,我则认为lomo是摄影艺术的一种呈现方式。Lomo实际上降低了摄影艺术的难度水平,一如傻瓜相机降低了摄影技巧的难度水平一样。我始终认为艺术照片是摄影师想要传达给观众的讯息,未经过思考摄下的画面,也的确是一种很有想法的艺术观点,因为那可能是摄影师想要表达的一种随性和放逐,但只是限于第一次,或者,第一个使用这种方法的人。如果第二个人再度使用同样的方法,去呈现一些未经思考的照片,那么它所要表达的又是什么?对我来说,他并没有想法,最多也只是抄袭。但是。但是如果他只是利用了同样的呈现方式(lomo),却经过了周详的计划,来呈现他的想法,那么,lomo也可以算是艺术摄影;但是,经过思考的lomo,还是lomo吗?当摄影是一份工作,一张相片的技术性问题就必须掌握得非常精准,否则就侮辱了专业的名词;如果把摄影当成一种艺术,过度曝光、留白、色偏、杂讯、PS等等,都和lomo一样,是艺术的一种呈现方式而已,最主要的,是将摄影师的“心情”具体化,让别人更容易感受到。
CK Wong有一张照片我觉得很不错,就是主题Balance那张。他下标“平衡”,主要可能是因为色彩蓝与青的平衡,也可能是因为构图上的平衡(清晰的羊齿状绿叶和远处模糊浑圆的山形状构成矛盾的平衡),更是画面给人心理上的平衡感(和谐),共分三个层次。或许他并无意为之,却是一种艺术触觉的展现。
艺术的英文是Art,但是Art的意思也包涵了美术。摄影与美术,自有了电子后制后,已经分不开来了。有人说,PS就是电子暗房,那是一种将美术融入摄影的自我合理化心态。照片不再是照片,而可以归类为美术品了。这是很多摄影前辈无法接受的事实。姑且不论对错,让我们更深一层的探讨美术的定义。回归艺术的“初心”,艺术是一个人对美丑的审判,不分是非黑白对错。最基本的审美观,就是艺术的雏形。但艺术仅止于此吗?换个焦点,舞蹈最初的形态是随着韵律摆动肢体,套句舞神曾说过的话,如果只是这样,那么你就太小看舞蹈艺术了。美或丑,是个人心灵的感受,当然属于艺术的一部分,所以沙龙照被统称为艺术照。但是别忘了,丑也是艺术的一部分。美和丑,同样是艺术的工具,用来营造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拍得很美的裸体照,也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艺术照,其实并没错,因为“裸体”碰触了人性的禁忌,潜意识的罪恶感和人类原始的欲望交汇的结果,就是比较深沉的思想冲突,造就了艺术的成型。艺术品应该启发的是人性最内心的蠢动和矛盾,美术品则可以只呈现让人如痴如醉的美感。严格来说,拍得美的照片还不能当成是艺术品,除非那是有灵魂的美,不然这世界上早已没有画家这个职业的存在了。如果艺术只需要美,一百分之一秒的快门速度,肯定比三个月的画画时间来得短暂和方便。一幅画,是由线条和色彩组成,画家笔下的每一道线条、每一次的上色,都具有情感和想法,是摄影完全无法取代的优势。我喜欢用梵谷的《向日葵》来解释艺术感染力。梵谷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充斥了他扭曲但真实的情感,三十七岁自杀身亡。《向日葵》是梵谷恶疾缠身时的作品。仔细品茗他的《向日葵》,每一条丰硕的线条,都洋溢着饱满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被夸张的扭曲着。画中的主角显然不是那些形态不一的花朵,而是构成图像的色彩和力度,像要宣泄内心的不满以及对世俗不认可的顽抗。我再举一个没有那么抽象的例子,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画能流芳百世,除了那神秘且牵动人心的微笑,达芬奇更用了朦胧式的奇特作画方式来呈现他的艺术观,无论是背景高矮不一的水平线,或者是人物和背景巧妙的曲线结合,都凸显出这位大师的匠心巨作。
有历史大时代背景的照片,通常比较容易震撼人心,经典照片随手拈来就有小孩和兀鹰,或者越战时期士兵们彷徨无助的脸孔,因为历史本身原本就是充满戏剧和张力的事实。国家地理摄影也是属于另类艺术,摄影师们往往为了一个珍贵的镜头在同一个地点窝藏几个月,照片显示的不只是美洲豹的瞬间爆发力,而是反衬了停搁在四千分之一秒背后的漫长等待。我们也不能忽略小品式的艺术作品,从另一个角度和心情去看同样的事情和物体,发现生命中最细微的美好。一双孤独的球鞋、仿佛听得见笑声的笑容、海阔天空的心情写照、让人雀跃不已的糜烂色彩,都是摄影师的内心投影,无关摄影目标的喜怒哀乐。当一张照片有了摄影师的感情,才会从美术作品升华为艺术作品。我是这样认为。
一张完全没有瑕疵的照片,达到了国际甚至宇宙对照片的最高标准,是什么?
是一张照片。
为了留住美丽的瞬间,为了让别人认同你的理念,为了追求技术上的完美,放弃一切,弄得众叛亲离,独自哀伤,得到的,却是一张又一张美丽但没有灵魂的照片。就只是照片而已。
他是我今天的主角,也是一位奇人。
对号入座的你,是冷血无情的狙击也好,语重心长的劝告也罢,我没有攻击的意思。你可以说我幼稚,因为我是摄影界的未出生儿,以上所说的一切,都是外行人的看法。共勉之。
有一位专业摄影师常常说:摄影艺术,是为了发现美丽,留住那一瞬间。我不敢苟同,或许,我不是摄影师的关系。所谓的美丽,是因为一张照片的曝光、白平衡、 色调、构图、后制达到了众人“美”的定义?还是很单纯的将自己心情的“美”停在照片画面的瞬间?我不认同的,是他将他所谓的摄影,称为一种艺术。我认为,他的摄影只是工作。
摄影界很流行一句话:重要的不是你的器材,而是器材后面的脑袋。个人觉得,如果要称摄影为艺术,那么就不只是器材后面的脑袋,更重要的是影响脑袋思考的“心”。
舞神去吉隆坡之前,会常常与我和05聊到艺术的真谛。我们三个臭皮匠,不敢妄自菲薄自称已经踏入艺术的门槛,事实上我们对艺术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分歧,至今还不知道谁对谁错。这只是我个人想法。我认为摄影艺术,是在捕捉摄影者想要表达的“心情”,而不是被摄影的人物或物体所要传达的感觉。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要掌握熟练的摄影技巧,才能随心所欲的呈现出摄影师赤裸裸的内心世界。我曾经认为艺术是心灵的感受,无法具体化、系统化的传达,《艺术创造论》这本书却改变了我一些想法。不管再怎么晦涩艰难的艺术观,如果无法解释,就等于是在说伟大空话(《奸的好人系列中》称此说话方式为浪漫废话)。所以我尝试用我的理解方式来诠释我的论点。
我和舞神的分歧是在lomo摄影方面。舞神认为,lomo是一种摄影艺术,我则认为lomo是摄影艺术的一种呈现方式。Lomo实际上降低了摄影艺术的难度水平,一如傻瓜相机降低了摄影技巧的难度水平一样。我始终认为艺术照片是摄影师想要传达给观众的讯息,未经过思考摄下的画面,也的确是一种很有想法的艺术观点,因为那可能是摄影师想要表达的一种随性和放逐,但只是限于第一次,或者,第一个使用这种方法的人。如果第二个人再度使用同样的方法,去呈现一些未经思考的照片,那么它所要表达的又是什么?对我来说,他并没有想法,最多也只是抄袭。但是。但是如果他只是利用了同样的呈现方式(lomo),却经过了周详的计划,来呈现他的想法,那么,lomo也可以算是艺术摄影;但是,经过思考的lomo,还是lomo吗?当摄影是一份工作,一张相片的技术性问题就必须掌握得非常精准,否则就侮辱了专业的名词;如果把摄影当成一种艺术,过度曝光、留白、色偏、杂讯、PS等等,都和lomo一样,是艺术的一种呈现方式而已,最主要的,是将摄影师的“心情”具体化,让别人更容易感受到。
CK Wong有一张照片我觉得很不错,就是主题Balance那张。他下标“平衡”,主要可能是因为色彩蓝与青的平衡,也可能是因为构图上的平衡(清晰的羊齿状绿叶和远处模糊浑圆的山形状构成矛盾的平衡),更是画面给人心理上的平衡感(和谐),共分三个层次。或许他并无意为之,却是一种艺术触觉的展现。
艺术的英文是Art,但是Art的意思也包涵了美术。摄影与美术,自有了电子后制后,已经分不开来了。有人说,PS就是电子暗房,那是一种将美术融入摄影的自我合理化心态。照片不再是照片,而可以归类为美术品了。这是很多摄影前辈无法接受的事实。姑且不论对错,让我们更深一层的探讨美术的定义。回归艺术的“初心”,艺术是一个人对美丑的审判,不分是非黑白对错。最基本的审美观,就是艺术的雏形。但艺术仅止于此吗?换个焦点,舞蹈最初的形态是随着韵律摆动肢体,套句舞神曾说过的话,如果只是这样,那么你就太小看舞蹈艺术了。美或丑,是个人心灵的感受,当然属于艺术的一部分,所以沙龙照被统称为艺术照。但是别忘了,丑也是艺术的一部分。美和丑,同样是艺术的工具,用来营造画面的艺术感染力。拍得很美的裸体照,也很容易被人误认为是艺术照,其实并没错,因为“裸体”碰触了人性的禁忌,潜意识的罪恶感和人类原始的欲望交汇的结果,就是比较深沉的思想冲突,造就了艺术的成型。艺术品应该启发的是人性最内心的蠢动和矛盾,美术品则可以只呈现让人如痴如醉的美感。严格来说,拍得美的照片还不能当成是艺术品,除非那是有灵魂的美,不然这世界上早已没有画家这个职业的存在了。如果艺术只需要美,一百分之一秒的快门速度,肯定比三个月的画画时间来得短暂和方便。一幅画,是由线条和色彩组成,画家笔下的每一道线条、每一次的上色,都具有情感和想法,是摄影完全无法取代的优势。我喜欢用梵谷的《向日葵》来解释艺术感染力。梵谷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充斥了他扭曲但真实的情感,三十七岁自杀身亡。《向日葵》是梵谷恶疾缠身时的作品。仔细品茗他的《向日葵》,每一条丰硕的线条,都洋溢着饱满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命力,被夸张的扭曲着。画中的主角显然不是那些形态不一的花朵,而是构成图像的色彩和力度,像要宣泄内心的不满以及对世俗不认可的顽抗。我再举一个没有那么抽象的例子,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画能流芳百世,除了那神秘且牵动人心的微笑,达芬奇更用了朦胧式的奇特作画方式来呈现他的艺术观,无论是背景高矮不一的水平线,或者是人物和背景巧妙的曲线结合,都凸显出这位大师的匠心巨作。
有历史大时代背景的照片,通常比较容易震撼人心,经典照片随手拈来就有小孩和兀鹰,或者越战时期士兵们彷徨无助的脸孔,因为历史本身原本就是充满戏剧和张力的事实。国家地理摄影也是属于另类艺术,摄影师们往往为了一个珍贵的镜头在同一个地点窝藏几个月,照片显示的不只是美洲豹的瞬间爆发力,而是反衬了停搁在四千分之一秒背后的漫长等待。我们也不能忽略小品式的艺术作品,从另一个角度和心情去看同样的事情和物体,发现生命中最细微的美好。一双孤独的球鞋、仿佛听得见笑声的笑容、海阔天空的心情写照、让人雀跃不已的糜烂色彩,都是摄影师的内心投影,无关摄影目标的喜怒哀乐。当一张照片有了摄影师的感情,才会从美术作品升华为艺术作品。我是这样认为。
一张完全没有瑕疵的照片,达到了国际甚至宇宙对照片的最高标准,是什么?
是一张照片。
为了留住美丽的瞬间,为了让别人认同你的理念,为了追求技术上的完美,放弃一切,弄得众叛亲离,独自哀伤,得到的,却是一张又一张美丽但没有灵魂的照片。就只是照片而已。
他是我今天的主角,也是一位奇人。
对号入座的你,是冷血无情的狙击也好,语重心长的劝告也罢,我没有攻击的意思。你可以说我幼稚,因为我是摄影界的未出生儿,以上所说的一切,都是外行人的看法。共勉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