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是由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构成,而原子核则由质子和中子组合而成。自从科学家了解了原子结构后,量子力学就主宰整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科学发展方向。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很模糊,比较被人认同的说法,应该是有普朗克开始,然后由爱因斯坦发扬光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依然有很多量子力学中尚未解决的困惑和难题,《相对论》的出现只是解决了一小部分的难题,却引发更多更宏观的科学疑惑。
海森堡在1927年发表了《测不准原理》,由于光的粒波二象性,科学家永远无法同时测量光子的正确位置和其速度。虽然波尔较后提出《相容理论》阐释这个想象,《测不准原理》依然像潘多拉盒子打开了量子力学的种种疑难杂症,《薛定谔的猫》只是量子力学发展洪流中其中一个无法解释的‘思想实验’。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这里了解详情。
科学,或者物理理论,必须透过实验辩证它的数学公式的精确性,透过预知的结果来确认理论。《薛定谔的猫》想要说的是在一个具体(并非随机应变和混沌无章)的环境下,人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得到结果,可是这个环境却可能会因为得到结果而造成数据的塌缩(Collapse),而变成我们的预知结果。一个实验的过程若处于胶拟叠加状态,我们并无法观测它的现状,更没有一个物理或数学公式可以演算波函数的崩塌现象。当然,后来的科学家用‘平行世界’(Parallel Universe)来解释《薛定谔的猫》,似乎解决了薛定谔物理学中的矛盾,但是,平行世界已经是在人类智慧范围外的物理现象了。
之所以用《薛定谔的猫》作为这次摄影的主题,不是打算拍一个科幻作品,而是《薛定谔的猫》所衍生出来的思想革命。我们对一个物体的了解,是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交流、听闻得到的结果。我们的意识,总是让结果应对我们的预知,然后得出我们的结论。可是,那些结论就是真理吗?
有人说,花,之所以会有花的形状、香味、触感,是因为我们透过五官的感官来观测这朵花。如果我们不去注视、聆听、触碰、嗅闻、品尝这朵花时,这朵花并不存在,正确来说,这朵花是处于一种交叠状态,因为根据量子力学,所有物质的粒子会以波函数弥散去周遭的空间,直到我们开始观测,波函数的塌缩使花又变成花。这个可不是我说的,而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外号阳明子)所说,早了《薛定谔的猫》大概四百年。
我喜欢这种设想,因为他含有哲学和艺术的味道。《薛定谔的猫》可以衍生出太多可能性,也许会变成我长期摄影的一个主题。
灵感来自陈祖儿。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很模糊,比较被人认同的说法,应该是有普朗克开始,然后由爱因斯坦发扬光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依然有很多量子力学中尚未解决的困惑和难题,《相对论》的出现只是解决了一小部分的难题,却引发更多更宏观的科学疑惑。
海森堡在1927年发表了《测不准原理》,由于光的粒波二象性,科学家永远无法同时测量光子的正确位置和其速度。虽然波尔较后提出《相容理论》阐释这个想象,《测不准原理》依然像潘多拉盒子打开了量子力学的种种疑难杂症,《薛定谔的猫》只是量子力学发展洪流中其中一个无法解释的‘思想实验’。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这里了解详情。
科学,或者物理理论,必须透过实验辩证它的数学公式的精确性,透过预知的结果来确认理论。《薛定谔的猫》想要说的是在一个具体(并非随机应变和混沌无章)的环境下,人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得到结果,可是这个环境却可能会因为得到结果而造成数据的塌缩(Collapse),而变成我们的预知结果。一个实验的过程若处于胶拟叠加状态,我们并无法观测它的现状,更没有一个物理或数学公式可以演算波函数的崩塌现象。当然,后来的科学家用‘平行世界’(Parallel Universe)来解释《薛定谔的猫》,似乎解决了薛定谔物理学中的矛盾,但是,平行世界已经是在人类智慧范围外的物理现象了。
之所以用《薛定谔的猫》作为这次摄影的主题,不是打算拍一个科幻作品,而是《薛定谔的猫》所衍生出来的思想革命。我们对一个物体的了解,是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交流、听闻得到的结果。我们的意识,总是让结果应对我们的预知,然后得出我们的结论。可是,那些结论就是真理吗?
有人说,花,之所以会有花的形状、香味、触感,是因为我们透过五官的感官来观测这朵花。如果我们不去注视、聆听、触碰、嗅闻、品尝这朵花时,这朵花并不存在,正确来说,这朵花是处于一种交叠状态,因为根据量子力学,所有物质的粒子会以波函数弥散去周遭的空间,直到我们开始观测,波函数的塌缩使花又变成花。这个可不是我说的,而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外号阳明子)所说,早了《薛定谔的猫》大概四百年。
我喜欢这种设想,因为他含有哲学和艺术的味道。《薛定谔的猫》可以衍生出太多可能性,也许会变成我长期摄影的一个主题。
灵感来自陈祖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