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10的博文

为什么我的作品都那么多愁善感?

其实,我没那么忧郁的。

盐不咸。

去看了《盐》,转折有点无力,惊喜不大。 Photoshop的叠加(Overlay)好好用,这两张基本上没什么修改,用了少许Overlay,注意光暗的控制就好了。

性感。

性感,一定要袒胸露肩吗? 不是的。因为我依然无法捉住女生性感的精髓,只好用最肤浅的方法来表达。

经典名句。

这个博客我写了三年,超过八百篇文章,一篇算三百个字,也有二十多万字。若从小时候开始计算,我写过的中文字是以百万来计算,再怎么不成器,也会有一些经典名句。 我想,应该是时候整理一篇元子经典名句了。 (自我陶醉中~~)

树上的猴子。

忘记本身,就是一件自相矛盾的事。为了忘记脑海里的记忆,越想忘记,就越难忘记。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位法术很高的道长走到一个贫穷的小村落,看见村落的人三餐不继,于是他想改变那个村落人的生活环境。他想出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教会村落的人点石成金的法术,将石头和野草便成可以食用的粮食。村落的人很高兴,因为他们终于可以逃脱贫困,无需烦恼食物的来源,他们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改善他们的生活。道长在村落住了一个月,终于教会所有的人那些高深的法术,临走之前,他告诉村子的居民,这种法术很容易学,也很容易上手,但是有一个禁忌,就是在施用法术时不可以想着树上的猴子,否则法术就不会成功。 道长走了,村落的人依然过着贫穷的生活,尽管他们学会了法术,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施展。 因为他们被忘记的魔咒限制了他们的思想。 忘记本身,就是那只树上的猴子。

我始终这么认为。

相机好不好,有时候真的决定了一张照片的素质,但是一张相片好不好,往往却和相机的机能无关。 昨天晚上在网上游览了一整夜世界各地的得奖照片,最具震撼性的,是那些主题新闻照片,那是我无法捕捉的画面,但是那些得奖的人像,最算只是简单的背景,我也没有办法捕捉到那一瞬间。 我的师父Shang说,人像拍摄,最重要的是摄取灵魂,不可以只是将人的美拍下来,更要将那个人的魂魄也一块儿拍摄。 我觉得我的相片缺少的,不是创意,不是想象力,不是美感,不是感觉,不是主题,不是瞬间,而是灵魂。

道德边缘的挣扎。

人是群居的动物,所以别人的认同感很重要。同时,人也有劣根性,多数人的内心都隐藏着阴暗的一面,有时候会因为认同感而显现出来。这点,我会在以后写一篇文章。 有一个很根本的问题,为什么人要接受教育?教育是教和育,教育除了教导知识,尚有一个许多人忽略的责任,就是灌输道德的观念。做人最基本的就是要懂得如何分辨是非好坏,我们小时候都有上过道德教育的课,诚实礼让廉洁自爱、孝顺父母尊敬长辈,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美德。当我们慢慢长大,发现原来道德并不像我们小时候学习的那么二元对立的是非分明,好与坏之间、对与错之间,都有一个很模糊的灰色地带。我们身在五光十色的社会,这些灰色地带模糊了我们对道德的看法,加上少年时的叛逆,我们都曾经做出很多我们自以为对可是是错的事。 长大后,我们的价值观,再也不以书中的道德为标准,而是以我们的个性来决定。我们的道德标准,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生命。 我想我未来的艺术方向想要探讨的,就是那处于道德边缘的挣扎。

恭喜刘佩芯!

这是一个小尝试,效果差强人意,没有了softbox,灯光控制比以前差了,Valentine说得对,灯光师比摄影师更可贵。 刘佩芯在Astro新秀大赛得到亚军,这里先恭喜她!

舍难取易。

八月近在眉睫,好多事情尚未完成,开始感到压力。 脑海里有好多好多想要拍摄的画面,没有车子真的不方便,要想想法子了。发现我的摄影不再是摄影,而是呈现想法的一种方式,我离开摄影本质的主轴越来越远,是对还是错?原来我喜欢的不是摄影,只是因为摄影比较容易表现一些后现代的抽离,所以才舍难取易。 矛盾呀!

空话一摞摞。

昨天在报章上看见一则新闻,首相纳吉说马来西亚要发展成一个创意国,才能和其他先进国家并驾齐驱。 政治家说的话就像热恋中男女的对话,我会永远爱你,好像很浪漫其实没有根据。 他说,要发展成为创意国必须由公务员开始,那是哪门的道理?还不是闭门造车,自以为很有创意,在别人眼中不过是抄袭和模仿。想改变一个群体的思维模式,一定得从教育开始,而在拥有教育的能力之前,必须要培育精英。 如何培育精英?每个地方都有精英,他们会在特定的生活条件下产生,只是生活腐蚀了他们的才能和才华,最基本的,精英必须要拥有生存的管道和环境,不然说得再堂皇华丽,也是空话。

重新出发。

终于换了我的博客页面设计,改变的自由度很有限,而且感觉上很重,希望大家喜欢。 对于‘重新’这个词,到底是从新还是重新,我一直搞不懂。

心理游戏。

二十二岁那年,我曾经在大学的图书馆借了一本厚厚的《心理学》,用有限的英文程度和七天的时间啃完,忘了作者是谁,不过那本书却打开了我对人类心理的兴趣。之后,我读过不少激励书籍,主要不是想学习如何成功,而是喜欢书里所描述的心理状态。 所以,虽然我看起来笨笨的,可是可以很快捉到别人的心理,不能说是天赋,只能说兴趣。 生命中遇过很多很喜欢玩心理游戏的人,其实我很快就看穿了,只是我没有表露出来,越喜欢玩心理战术的人越难捉摸我的思想,是因为我很刻意的不让他们知道我在想什么。 因为我不喜欢玩心理游戏。 而生命中遇过另一些人,我永远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心理状况。 第一种,是情绪大起大落的人。 第二种,是过度冷静的人。 第三种,是我喜欢的人。

MegaLOOO000ooong半日游。

去了MegaLong,名副其实又长又窄,尚有大半商店未营业,前景应该不错。 我是和伟义一起去看戏,发现戏院还蛮不错,座位也舒服,冷气够冷,服务很好,价钱超值,算是意外惊喜。建议要去Megalong戏院看戏的人先乘搭电梯到达四楼,然后根据指示牌一直走到戏院门口,是一个很不错的经验。 《Predators》拍得很刻意,有点闷,剧本牵强,演员也全部是扑克脸,郁闷呀。不过景点都很美,算是有收获。

想象力。

想象力,是如何创造的? 病卧在床,就会想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有人说想象力是天生的,属于天赋一类的东西。我相信天赋,科幻一点的说法,天赋是隔世基因的假说,其实站得住脚,(对不起各位要卖一下我的小说),曾经在小说提过隔世基因的辩证,在这里稍微解说一下。 达尔文学说指人类由进化而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就是基因的微型变化,一代接一代,基因逐渐在改变,只是时间太漫长,我们无法察觉。若果基因会变化,也就是说基因拥有记忆,会将前人所学所用所经历的事件,转化为DNA(脱氧核糖核酸)双螺旋结构中排列的密码,这些密码是隐藏的,有些可能在下一代就隐现,有些隔了几代,有些永远不会出现。这些我们都知道,一些特定的病例,比如癌症,对后代的影响很大,就是这个道理。我的设想,是关于天赋,也可能是一组隐性密码,隐藏在DNA中,机缘巧合之下,出现在一个孩童身上,使他幼时已经拥有惊人的天赋,历史上有很多神童,在很小很小的时候,就会画画、弹琴、书写、算数、说话、甚至是电脑奇才等等,很可能他们祖上就有一些人曾经在某些领域里钻究,将那些领域中的记忆编排入他们的基因密码中,后人只是幸运之神的眷顾得到那些所谓的天赋。 我还曾经设想,Dejavu是不是也因为隔世基因记忆的原因,使我们常常以为我们做过类似的事,到过类似的地方,说过类似的话,后来想想并不成立,因为基因遗传的只是一组没有影像画面和声音的排列方式,Dejavu属于感觉、属于灵魂(智慧)的范畴,基本上格格不入。 严格来说,那些都不是我的设想,我相信许多人已经做过类似的假说,但是这种假说有一个难以辩论的矛盾,因为记忆和智慧无关,拥有了记忆,并不等于拥有执行的智慧。这是大多数人忽略的事实。 那么,智慧又以什么形式而存在?智慧是累积记忆而来。 智慧的形成显然更为复杂,因为它是联系着零碎记忆体的桥梁,谁能够在记忆与记忆之间搭建最多相关反复交错的桥梁,整理出一套系统,谁就拥有聪明才智。人不过就穷一生的时间在搭建这些桥梁,拼命的吸收知识(记忆),尽可能在筑桥的过程中发现新的可能,然后形成新的知识(记忆),再搭建桥梁,周而复始。 人类所面临的难题是寿命的限制。智慧是一套思考系统,每每当一个人已经拥有某个领域的思考系统时,他的年龄也到了尽头,因为基因只能遗传记忆密码而无法储存智慧,所以下一代又得从新开始,幸运的,会在基因里觅得天赋,也不过...

一切都不是真的。

食物中毒,从早睡到晚,加上看了Inception,这两天一直发着奇奇怪怪的梦。 睡醒之后,依然迷迷糊糊,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楚到底有没有做过某些事情,有些记忆如此深刻,会让我信以为真,就像我牵着你的手,走到天涯海角,一起变老。 我只是希望一切都是真的。我希望,有一天我醒来后,我是在梦中,和你一起变老。

心一直揪着,放不下你。

要明白《Inception》,先要明白什么是潜意识,更要明白戏中导演所设定的‘规则’。不然可能看得一头雾水。 越来越发现自信的重要。不管自己能不能做到,有自信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心一直揪着,放不下你。

这是一部会让你想看很多次的电影。

放心看,我不会透露情节。 《Inception》绝对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电影,叙事方式除了三维,更带入四维空间-- 时间的概念,超越了现今所有观众对电影只有电脑特技才是王道的错误概念。故事,才是电影的核心! 《Avatar》打开了视觉影像的新创意,《Inception》注重的不是最新的电脑特技效果,而是开创了全新的电影叙事方式。原创的剧本、凝重的配乐、整容强大的演员、密集的动作场面、前所未有的经典画面、聪明而不晦涩的新鲜概念,如果你喜欢《The Dark Knight》的黑暗节奏、如果你欣赏《Matrix》的超炫动作、如果你享受《Avatar》那些捉紧心弦的配乐、如果你沉醉于《骗中骗》不可预知的犯罪手法、如果你想念《Titanic》中那段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你一定不可以错过《Inception》这部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商业电影。 《Inception》对我来说,是最成功的商业电影,比《Avatar》更胜一筹,比导演诺兰自己的前作《The Dark Knight》更深入更有层次。 当电影进入最后的六十分钟,情节的复杂程度已经到达若想单纯以文字叙述清楚非得用上至少五千个字,偏偏观众一目了然而且深深陷入其中的地步。Christopher Nolen处理群戏很有一套,杂而不乱,每个角色都很鲜明,而且他很喜欢用Michael Caine,虽然昙花一现依然抢眼。电影的最大特色,是不炫技,诺兰一贯的风格,像《The Dark Knight》,特技只是工具,而不是电影的特色。《Inception》不为特技而特技、不为动作而动作、不为演技而演技、不为场面而场面、不为煽情而煽情、不为曲折而曲折,不为慢动作而慢动作,所有在电影画面呈现的,都是叙事工具,都是在讲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导演想要表达关于梦的故事。《Inception》的特色,是导演(也是编辑)超丰富的想象力(膜拜中~)。 虽然日本有一部关于窃梦的动画,我始终觉得两者之间有着南辕北辙的主题,最重要的是出发点的不同,所以我不认为有抄袭的成分,况且诺兰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是动画无法比拟的。《The Dark Knight》是唯一一部我给满分的电影,而《Inception》比满分更好,因为我看了第一个感想就是,好的电影根本不需要3D。 这是观后感,不是影评。

原来她真的不是这样的人。

朋友的面子书户口被盗用,写了几段看了让我直打冷颤的文字。我传了简讯给她,她才恍然大悟的知道自己出糗。 她急得快哭出来,我只好英雄(终于有机会做英雄)救美,帮她删除了户口。不过我觉得她好可怜呢。

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1. M:那时候他们在很多垃圾场垃圾桶放炸弹,很多小孩子被炸死。尤其是那些早上送报纸的小孩。 Y:哦~是吗? M: 怎么不是,你爸爸那时候还买了一百公斤的白米,第一个赶到学校接你放学。因为那时候听说要戒严了。 N: 盐有那么重要吗? M,Y和我: 戒~严~啦!!! 2. 2000年的Camry和2001年款式的Camry有什么不同? 2001年的Camry性能比较好,动力更强,最重要的是,它比2000年款长了三寸。

不明白。

今天我向很多人解释了什么是《薛定谔的猫》的概念,可惜能够真正明白我想表达什么的人真的很少。《薛定谔的猫》并没有很深的艺术内涵,想表达的是一个世界中真实和虚幻的自己,退一步说,就是想在一张照片中表达两种感觉的矛盾。将两种突兀而极端的感觉融合在一起, 《The Fantasy Within》是一个雏形,并没能充分展现我的想法。因为器材和金钱的限制,我还在想办法把我想要的画面拍下来。

《The Fantasy Within》

《薛定谔的猫》计划开跑。希望最后能达到我要的要求。这个构思让我有太多想法,这只是其中之一。

科学、哲学和艺术的撞击。

原子是由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构成,而原子核则由质子和中子组合而成。自从科学家了解了原子结构后,量子力学就主宰整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科学发展方向。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很模糊,比较被人认同的说法,应该是有普朗克开始,然后由爱因斯坦发扬光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依然有很多量子力学中尚未解决的困惑和难题,《相对论》的出现只是解决了一小部分的难题,却引发更多更宏观的科学疑惑。 海森堡在1927年发表了《测不准原理》,由于光的粒波二象性,科学家永远无法同时测量光子的正确位置和其速度。虽然波尔较后提出《相容理论》阐释这个想象,《测不准原理》依然像潘多拉盒子打开了量子力学的种种疑难杂症,《薛定谔的猫》只是量子力学发展洪流中其中一个无法解释的‘思想实验’。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到 这里 了解详情。 科学,或者物理理论,必须透过实验辩证它的数学公式的精确性,透过预知的结果来确认理论。《薛定谔的猫》想要说的是在一个具体(并非随机应变和混沌无章)的环境下,人们可以通过实验来得到结果,可是这个环境却可能会因为得到结果而造成数据的塌缩(Collapse),而变成我们的预知结果。一个实验的过程若处于胶拟叠加状态,我们并无法观测它的现状,更没有一个物理或数学公式可以演算波函数的崩塌现象。当然,后来的科学家用‘平行世界’(Parallel Universe)来解释《薛定谔的猫》,似乎解决了薛定谔物理学中的矛盾,但是,平行世界已经是在人类智慧范围外的物理现象了。 之所以用《薛定谔的猫》作为这次摄影的主题,不是打算拍一个科幻作品,而是《薛定谔的猫》所衍生出来的思想革命。我们对一个物体的了解,是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交流、听闻得到的结果。我们的意识,总是让结果应对我们的预知,然后得出我们的结论。可是,那些结论就是真理吗? 有人说,花,之所以会有花的形状、香味、触感,是因为我们透过五官的感官来观测这朵花。如果我们不去注视、聆听、触碰、嗅闻、品尝这朵花时,这朵花并不存在,正确来说,这朵花是处于一种交叠状态,因为根据量子力学,所有物质的粒子会以波函数弥散去周遭的空间,直到我们开始观测,波函数的塌缩使花又变成花。这个可不是我说的,而是中国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外号阳明子)所说,早了《薛定谔的猫》大概四百年。 我喜欢这种设想,因为他含有哲学和艺术的味道。《薛定谔的猫》可以衍生出太多可能性,也许会变...

昨天晚上我的心碎了。

谢谢淑玲帮我拍了这张超级帅的个人照,喜欢到爆! 今天拿了一束假花在城中城等一位美女,结果来了两位。那画面还蛮奇怪的。 原来看到的,和所知道的,竟然相差那么远。如果没有交谈,还真的无法想象她是一个怎样的人。所以说人言可畏,传闻真的会害死人。

痴心断肠人。

这几天跟友善的小徐通信,我自我介绍的开场白是我们都是天涯痴心断肠人,共鸣就这样产生了。 我喜欢一个女生,只有她知我知,大家都不知,连讲都不可以讲。不是痴心断肠人是什么?有些爱情是不能说出来的,因为世俗的禁忌。 九月是个好月,我的生日也是在九月,大家一定要记得,礼物买大份一点。 九月,除了我生日,还会有一个惊喜。请期待吧。

><|||

不详的预感更强烈了。

不详。

前几年从西马朋友那里听说我们的一个大学同学因为偷腥在睡梦中被老婆捅了几刀,然后从高楼抛下当场死亡。今天朋友打电话来说,我们的小学同学在我的家乡被人开枪打死,好像是因为偷窃。 不知道为什么,今天特别顺,做什么事情都很顺利,可是心里就很不踏实,也许倒霉惯了,遇到好事情就觉得有不详的预感,真XX的。

Y小姐症候群。

人性本恶?我们不能过于武断,但是人性好奇是不争的事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喜欢与不喜欢,都是根据一个人的背景、涵养、素材、教育、性格,而塑造出来的感觉。 最近听到一首歌,很可悲,词曲皆差强人意,连幕后工作者的水准都那么低靡,又怎么怪得了歌手没有实力?制作公司不是在帮艺人,他们只是在谋杀艺人。现今的市场要求与五年前不同,听众要听的不再是朗朗上口的歌曲,而是拥有一定‘特别’的元素,才能打入市场。特别不代表很好,可能只是需要一点点的不一样而已。 若果依然沿用十年前的词曲编唱,根本就是准备被市场淘汰了。 面子书又有人红了,相信不久会有人给她一个称号,现在暂时叫她Y小姐吧。Y小姐拍了一辑性感照放在面子书后迅速蹿红,被人骂的天花乱坠。我不说那些反应是否正确在道德上她这么做有没有逾越,我只是想讨论骂人的统计数字。 骂人的方式很多很多,有则直接有者间接,更厉害的是骂人不带脏字,最厉害的是似褒实贬。那些骂得最凶的,竟然是女生,而且大多数是女生才会破口大骂。这真叫我大开眼界。从2000年开始,人的心态变了,世界也跟着变了。成名的捷径不是你有多厉害,而是你有多会玩弄人性的好奇。 人很容易相信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不管对错都有理由,也很容易相信稀奇古怪的事情。看过一套电影(抑或小说),讲述一个年轻人在医院醒过来后发现自己完全失去了成年之后的记忆。当他开始寻找真相想找回自己时,他遇见另外一个人。那个人带领着他慢慢寻回他的记忆,在过程中,他渐渐怀疑自己其实很不简单,很大可能是国际刑警之类的人物,为了完成他失去记忆前的任务,他以身犯险,毅然踏入一个拥有庞大组织的黑社会地盘,最后被乱枪杀死。 临死之前,他回复了记忆,原来他只是一个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一个人,在一次工地意外中受伤入院。他遇见的那个人只是利用了人性总相信自己应该比现在的自己很更有成就、人相信自己其实不平凡的心理,来杀死他的死对头。 故事虽然可悲,可是那就是人性。

古达半路之旅。

跟伟义上古达,在途中拍了一些照片。 印象中,已经有接近一年没有拍没有模特儿的照片了。不拍模特儿,处理照片时真的没有压力,完全看自己的心情来后制,真爽! 第一张是我这次拍得最满意的照片。

法刻!

连续看了好几个人的摄影,好自卑。程度的差距竟然那么远。一边看一遍在诅咒。 我需要一些改变。明天。希望明天的古达之旅可以带给我新的想法和概念。

《枪王之王》不好看,香港电影快死了。电影上映之前,有《精武风云》的预告,看到甄子丹依然熟悉的武打和历史背景,我忽然觉得很厌烦,武打电影难道就只有这样吗? 半年过去了,我做了什么?

摄影师也要吃饭。

Nikon拍风景,Canon拍人像。这是摄影界中的认知。 很多网友问我用什么相机,老实说我还蛮尴尬的,因为我用Nikon来拍人,而且因为是APS机,像素感光功能都不够强大,往往需要借助后制来加强照片的美感。也因为相机机能的极限,我在拍摄时都不改拍摄模式,尽量让光暗和颜色的对比减到最低,以保留相片的所有细节。这些细节,是我处理照片时的硬伤,因为我知道如果细节更多更详细,我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我并不埋怨我的相机,也没有理会别人说什么。当拍摄的数次够多了,就会明白一定有人会唱反调,一定有人会鄙视你的摄影,可能是妒嫉加上自卑心理作祟,也可能是因为自持高人一等所以自命不凡。我明白,道理很简单,因为我对其他人也会有这种心理,每个人都一样。最重要的是,如何在那些负面的言论中筛选出有用的资讯,帮助自己更上一层楼。 人在获得最多掌声时最容易迷失,面对负面的结论自然而然会有所排斥,所以头脑清醒的人,会喜欢去探听负面的声音。可是,这些负面的声音,大多数都是不正确的,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批评而批评,如果认真对待,反而害死自己。如果不听,又不会进步,每天固执的重覆自己的错误,到最后,在遗憾中叹息说怀才不遇。 要进步,就要从掌声的荣耀中抽身而出,在负面的声音里分辨对错。 很多人都说艺术家很固执,其实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很清醒的在坚持。像我这种偶尔清醒偶尔糊涂的人,很难成为一个艺术家。

徘徊。

要?还是不要? 到了一个分岔口,举棋不定,犹豫着。一个决定,会改变很多事情,好的坏的,有些甚至早已可以预知。 在后悔与未知之间徘徊,心惊胆战的,小心翼翼的,不知如何决定。

我们都是病人。

这世界有很多不治之症,包括许许多多的心理病。 爱情沉迷症,被害妄想症,自我伟大症,纸醉金迷症。 我们都是病人。

普通人不普通。

一直寻找在摄影方面突破的缺口,我想,今天可以算是得偿所愿了。虽然时间很赶,拍得不多,但是都是我很满意的作品。 《灰姑娘姐姐》要说的是人性,一个贪婪一个邪恶,迷乱和纯洁之间的抉择,总是在我们的内心交替,对与错、真与假、善与恶、都是因为个人立场的不同和选择。 昨晚彻夜未眠,因为思考着一个问题,关心着一个人。一个普通人,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只因为她真的是一个心地很善良的好人。 一个普通人,其实一点也不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