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一月, 2010的博文

用心经营的反高潮。

昨天和伟义去看了这部电影,比预期中更棒。 我看电影,不是在看电脑画面,也不是在看精彩动作,我只是欣赏电影人那份用心,比起《Unstoppable》的过度浓郁,我更喜欢《the Next Three Days》那沉静中酝酿山雨欲来的张力。虽然不喜欢Russell Crowe,可是他的演技好得没话说,比起Leonardo的七情脸上,Russell Crowe恰到好处的演绎层次更高。 导演处理某些画面很到位,解释只是累赘,一个简单的画面,一个写意的眼神,举手投足更胜千言万语。 强力推荐。

有罪还是无罪?

法律有两种,一种是先定罪,然后用尽办法啦证明无罪;一种是先假设无罪,然后用证据证人动机来证明有罪。 上帝是先判所有人有罪,一定要通过宗教的道路来洗脱罪恶;佛陀假设所有人的内心都有一块纯净的区域,教导人回头是岸,不一定要遁入空门。 站在人道主义上,我们都宁愿自己在法律面前先假设无罪,这是人之常情。 在爱情面前呢? 我们是先假设有?还是没有? 我们常常先假设自己很伟大,然后用伟大的态度解释自己的种种行为。有或没有,都是自私的假设。

睡觉以外的事。

忽然想到,在生命之中,什么事情占据了我绝大部分的时间?扣除睡觉,其他的时间我都在做什么? 我不是一个享乐主义者,更不是一个投机者,认真想了很久,觉得我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重复一个动作,就是吸收知识。看书、上网、电影、音乐,无论我在做什么,永远只有一个出发点,就是寻找记忆以外的知识。 是的,我贪新厌旧,掌握了一种技巧,很快就会厌倦,要尝试新的东西,虽然都是在同一个领域打转,方法却不尽相同。 知识的吸收有几个步骤和阶段: 第一,是按部就班。初学者最大的错误,就是喜欢三级跳,连基础都没有,就要尝试最难的知识和技巧。世界上的天才万中无一,大多数的人都很平凡。 第二,自我满足。当自己的能力达到一个地步,甚至超越了所有的同辈,就会选择停滞不前。 第三,封锁自我。成功的模式,会让我们固步自封,怯于涉险。

陌生的自己。

好久好久没有更新自己的博客,看着看着竟然有点陌生。 我偶尔会有一种奇怪的想法,就是觉得自己很陌生,那种陌生的感觉,会衍生到平常生活之中,然后问自己,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学会悲伤并不是一件坏事。刚才在Zemotion的博客中看到了她娓娓道来的童年故事,可以从她的叙述中感觉到她的恐惧的愤怒,也可以感觉到她的悲伤。 一个人最内心最深刻的情绪,就是作品中的灵魂。 而灵魂,是无法捏造的。

不完美的道德价值观。

我已经忘记是那一集《House MD》有提到关于脑部控制道德审判的区域,却让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个人的道德观并不局限于教育,也和个人的脑部结构有关联,若那一块区域受损,道德价值观也会不同。 好人与否,是天生还是后天的影响? 如何判断道德,其实和年龄及学识的成长有关。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脑部RTPJ内的活动是他们认为自己是对的,而事实是,这个世界上的对错是非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所以才有法律的出现来制定犯罪。法律是公正的,却不一定符合对错的标准,更何况执行法律的也是人。 当人的道德底线被挑战时,就会启动防卫系统,否定他人的道德价值观,这种现象,最常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希望”。

今天在面书上看到Pete Teo的TEDxKL演讲,感触蛮深的。 身为一个马来西亚人,我觉得他是一位很伟大的驱动者,默默地带领着一群人,改变我们的思想,灌输正确的观念,如何做一个正确的马来西亚人。 在短片中,他提到了马来西亚人最基本的责任,也是他演说的主题,投票,但是,我更有兴趣的是他提出的“希望”这个概念。 Pete Teo的中心思想,就是一个大马,真正的一个大马。他是一个我很尊重的艺术家,因为他不空想,也付诸行动,更改变了好多人的想法。在思想程度上,他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更胜一筹,尽管他的作品并不符合严格的艺术结构。 艺术家是改变思想的人,无论是改变社会的结构,政治的理念,传统的束缚,还是最简单最个人的自由的意识,我们浸淫在艺术的领域里,无非是要用艺术的感染力,将我们的中心思想渲染给大众。 我们可以选择失望,也可以选择希望;我们可以选择谴责,也可以选择建设。 我们都是前者。

融合。

今天在家里连续看了世界顶尖的摄影师的作品,脑袋有点承受不了,应该是乱了吧。 至今依然无法定义一张照片的好坏,那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呀。到底什么是张力,什么是构图,什么是色调,什么是光影,我真的需要时间去消化。 以现今的摄影科技,要拍到一张很美的照片已经不是一张难事,如果是这样,也太小看摄影了。不是吗? 我总是这样提醒自己。